↑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资料图片)
随着孩子步入青春期,很多家长发愁一件事儿——孩子表示不喜欢某个老师。青春期的孩子更加自我,他们对跟自己气场不和、不对脾气、不认同其教学或管理方式的老师,明确表示不喜欢。
有人开玩笑地说:“00后整顿了职场后,10也开始整顿校园。”相比尊师重教的父辈,一些00后10后们并不认为老师是一种权威的存在,他们更关注和在意自己的感受,对老师有更多的期待和要求。当发现孩子在控诉老师的“罪状”时,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当青春期孩子出现“厌师”状况时,又该如何化解?
理解青春期特性 做到化“危”为“机”
陈雪芬(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党委副书记、心理教师):多年前,提起师生关系,“师道尊严”是主旋律。那时候信息来源不像现在这样丰富,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标准相对单一。现在的00后10后,无论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思维更加独立,更崇尚自由,认知标准更加多元化,所以给人的感觉似乎“不乖”“不听话”,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就是不再把老师视作“权威”,有些学生对老师有不满就直接表达。同时,由于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高涨,为了表现自己已经“长大”,与众不同,甚至会故意找老师的“茬”。加上有些老师也没有与时俱进,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把初中学生当成小孩对待,也造成了部分老师和学生的矛盾冲突。
一般来说, 师生矛盾主要源于三方面:第一个原因是老师自身的问题,比如对待不同学生偏心不公,对学习差的学生讽刺挖苦,不善鼓励表扬学生,教学水平不高等;第二个原因是学生自身问题,例如性格偏激、心胸狭窄,老师说话稍微严肃一些就受不了,甚至当众顶撞老师,造成更深的师生矛盾;第三个原因来自于家长,有些家长对老师过于苛刻,只听孩子的一面之词,在孩子面前强化对老师的不满,潜移默化中就让孩子心中树起对老师的敌意。
“关系大于教育”。学生与老师产生矛盾冲突,无论对谁都是双输的局面, 师生关系不好很大程度会影响孩子的学业发展和在学校生活的质量。因此,作为家长,要抓住这个契机,用父母的爱和智慧帮助孩子化“危”为“机”, 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对孩子进行尊师教育,强调老师也是人,是人就都会犯错误;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培养孩子沟通能力。在此基础上, 引导孩子主动与老师沟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善意,自我反思,澄清误解,取得老师的理解与支持。
家长切勿否定孩子 要倾听和引导孩子
果静雅(北京市文汇中学心理教师):如果青春期的孩子向家长表达自己对老师的不满,说明孩子还是比较信任家长的。保持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愿意在家长面前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 首先要做的不是否定、不是劝导,而是耐心倾听。家长可以带着“发生什么事了”“我要关心了解一下”这样的态度去听一听。很多时候,孩子会在“吐槽”的过程中纾解情绪,当他把对老师的不满都说出来了、心里痛快了,可能也就没事了。
在耐心倾听的过程中,家长可能会发现,或许是老师确实做得不当,或许是孩子对老师存在某些误解。这时,我们 要用言语表达对孩子情绪的接纳,或用适当的抚摸、拥抱等肢体动作表达对孩子情绪的接纳,让孩子感到家长的理解和关心,也可以更加平和理性地思考。这时,我们可以抛出一些问题来帮助孩子澄清事实。比如,孩子说老师用粗暴的语言批评了他,我们可以问“老师批评你之前发生什么事了”“老师大概多久会有一次这样的行为”等,通过这样具体化的提问,帮助孩子和家长更加完整而真实地看到事情的全貌。这些提问或许就能使孩子在回答的过程中转换视角,看到事情的另一面,自己解开误会,修复师生关系。
最后,我们可以 根据情况来鼓励孩子自己解决或商量解决办法,如“你要去和老师沟通一下吗”“沟通什么内容”。如果是孩子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孩子一同商量办法,如“愿不愿意让家长去和老师沟通”等,包括家长准备去沟通的目的、谈话的内容等都可以和孩子一起商议,这也是让青春期的孩子获得自主感、掌控感的重要契机,促使他们在面对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要做好沟通的桥梁
朱婧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随着00后、10后对传统师生关系的颠覆与重构,一些青春期的孩子出现了一言不合就厌师的现象。与此同时,厌师通常与厌学情绪相伴相生。孩子因各种原因产生讨厌老师的心理后,容易出现拒绝听课、写作业的“后遗症”,既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又间接地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社会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许多家长在听到孩子向自己控诉老师的“恶行与罪状”时,不由得情绪激动,甚至出言指责孩子“不听话”“不好好学习”等。但这样的做法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形成厌师—被家长指责—成绩下降—更为厌师的恶性循环。那家长应当如何化解孩子的厌师情绪呢?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孩子的苦恼, 家长在了解事情原委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帮助孩子更为准确和全面地了解问题,找到师生关系间的“病灶”所在。
换位思考、管理预期是家长指引孩子走出情绪“漩涡”的有效方式。讨厌显然是一种负面评价,孩子在对老师的言行给出“差评”时,或许从未考虑过,如果自己处于老师的位置,是否能达到老师的教学水准和管理水平呢,是否也会产生“爱之深,责之切”的心情呢?在孩子陷入厌师的情绪怪圈时,家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为孩子创设情境去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拉近孩子与老师的心理距离。通过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判断标准,让孩子更为客观公正地看待老师的教育。
主动表达、积极沟通是家长推动孩子化解冲突的良方。教与学是师生关系的核心要素,师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了解不深入、想法有差异的状况。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厌师状况时, 一方面需要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多方面地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将孩子的情况与老师进行交流;另一方面, 可以陪同孩子一起跟老师谈谈心。不少平时难以接受的问题,在家长的调解下便可以迎刃而解。
教师学习力是破解师生矛盾的密码
刘国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青少年成长环境更加复杂,思想更加独立,价值更加多元。今天的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拥有绝对权威,师生矛盾时有发生。要避免师生矛盾,教师唯有提高学习力,读懂学生,创新方法,才能增强信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育人效果。
一是要加强学习,真正读懂学生。
首先要读懂时代。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生能更快接受和掌握智能技术,撼动了“数字移民”教师往日的权威性,教师地位已不再具有不可替代性,师生关系需要重新定义并蕴含伦理挑战。同时,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教与学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重新定教师角色位显得尤为迫切。
其次读懂学生。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学生生理上的成熟使得其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希望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力,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他们一切问题既是以自我为核心展开,又是以解决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要求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厌师”现象乃至发生师生冲突,充分证明教师只有读懂学生、理解学生,才可能作出改变。
二是要创新方法,密切和学生及家长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要改变传统惯性。随着新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老年教师,要提高信息素养,转变传统师生观。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新技术,转变育人方式,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由“厌师”到尊师乐师爱师。
另一方面,做到和学生进行深度沟通。深度分析,摸清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设计化解矛盾的策略方案。同时,教师也要作出相应回应和改变。深度沟通,营造温馨氛围,教师俯身与学生聊天、谈话,或在参与学生活动中,坦诚指出学生问题,承认自身不足。尊重学生,秉持人本理念,平等待生,给学生充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此外,还要加强家校协同。主动争取家长理解和支持,让家长教育孩子辩证分析事物、认识事物,引导孩子从自身角度查找问题、寻求改变,学会尊重、包容、理解,而不是一味抱怨和控诉。教师应与家长达成“统一战线”,形成育人合力。
策划:王小艾
编辑:苏珊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