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5月12至16日,第十八届全国核物理大会在浙江湖州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95所高校和27个科研院所的700余名专家学者和学生参会,交流研讨过去三年我国在核物理理论、实验和探测技术及其应用等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共同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沿主题。
据了解,全国核物理大会是核物理学会主办的国内核物理学界最大规模的系列学术会议,每三年举办一次。
我国核物理从业人数正在不断增多,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2019年,全国核物理专业人员在国际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级别以上发表高水平论文70余篇,而2016-2019年,这类论文数只有16篇,整整翻了4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大科学装置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更多优秀科研成果不断显现,这是国家战略布局和重点投入产生的正反馈效应;另一方面,核物理重视和需要国际合作,随着我国研究水平的提高,加入STAR,NICA等国际重要合作组,中国核物理正成为世界核物理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国核物理的国际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
开幕式上进行了“第八届胡济民教育科学奖”颁奖仪式。“胡济民教育科学奖”是为纪念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和教育家胡济民先生,缅怀他在开创我国核物理、核聚变科学和教育事业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鼓励为发展我国核物理与核聚变事业、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教工作者和研究生,由北京大学胡济民教育科学奖励基金设立,每三年进行一次评选。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张焕乔院士等八位资深学者为获奖青年科学家和研究生颁奖。
会议期间,张焕乔院士对我国核物理发展提出了更高期望:一是无中微子双β衰变研究需要尽快推动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前沿课题;二是力争我国在119和120号等超重元素合成工作的国际竞争中取得重要突破;三是放射性核束物理仍然是本世纪重要的国际前沿领域,需要投入科研力量积极寻找滴线附近新实验现象及伴随产生的新理论;四是在核天体物理交叉领域的深地实验研究首批(三个多月)实验中和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研究等国际合作中取得了重要实验和理论成果,希望坚持国际合作,推动大科学装置等资源共享,预期可以取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巩固和提升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
本次会议为期5天,由湖州师范学院承办。交流报告包括大会邀请报告13个、分会报告346个。学术交流主题包括核结构和高自旋态物理、低中能核-核碰撞、聚变和裂变动力学、超重核合成与反应机制等,以及其它核物理及核技术相关领域。